(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到位于怀柔区怀北镇的中国科学院大学采访,扑空了。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何裕建教授,又下村去了。“堵”到这位大忙人时,他正在怀北镇河防口村的山坡上。瘦高的个子,走起路来带风。没轮上记者开言,何教授先说话了:“来,小伙子,搭把手!”
搬起土壤修复剂装车时,记者注意到,何教授的车后座和后备厢被杂物填得满满当当:塑料桶、几大包肥料、锄头、铁锨、镐、运动鞋、工作服和太阳帽……只留下他自己的驾驶空间。堂堂大教授,私家车里怎么装的满是这些?
来不及多问,一行人已往农家进发。“您又过来啦。”“抽空来家坐坐。”一路上,碰到的老老少少热情地跟何教授打招呼,看得出他们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交情了。
果农李伯玉包下了100亩山场,其中20亩种的红肖梨,何裕建常来这片种植园做试验。看树根树干生长情况、寻找病虫害、解答种植困惑……何教授一进果园便“开课”了,边检查边答疑,随行的博士生、研究生则把观察到、了解到的最新情况记录下来。
何教授跟记者一边聊,一边换上运动鞋和工作服,开始用铁锨取土样、用小刀取梨树干腐病样本以便带回实验室做分析,同时熟练地用水桶调土壤修复剂给病树灌根、给试验果树挂标签……小轿车好像乡村医生的药箱,各种小工具像变戏法儿一样往外拿。不必再问了,记者对这间移动“小杂货铺”的疑惑迎刃而解。当从车中往外拿锄头时,何教授笑着说:“上周末去张家口阳原县做杏树防倒春寒试验时,一位乡亲看上了我的锄头,觉得方便好用,爱不释手,我便送他了。这不,刚买了一把新的。”
何教授确实是大忙人。五年来,这位研究土壤修复改良的专家一有空就进村。上午在这户的果园“看病”,下午又去那家的地里“科普”。村民们对记者说:“何教授跟我们原来想象的不一样,他讲的我们都能听懂。我们处得跟朋友似的。”
这份缘分背后是一项国家级的大工程——建设怀柔科学城,它肩负着为我国基础科学领域固本强基的重要使命。伴随着科学城的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陆续从石景山搬至怀柔。十年间,一栋栋办公楼拔地而起,现在1.3万余名师生生活在怀柔、工作在怀柔、奉献在怀柔。校园如今已是怀柔科学城北部核心区的一部分,距离河防口村的3500多亩红肖梨园不到4公里。何教授从校园过来一趟,用不了10分钟。
不光自己下村,何教授还带着他的博士生、研究生们一起来。“我是农家出身,对农村、农业有很深的情感。”何教授告诉记者,未来还计划请村民们到国科大的实验室参观学习,让乡亲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