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家谱”指的是什么?开展“昆虫家谱”对于物种的保护有哪些重要意义?作为普通市民,如何参与到观察采集城市昆虫分布信息的活动中?
4月8日下午,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启动“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暨2023年“我的自然百宝箱”系列活动,项目号召广大市民走近自然、发现自然、记录自然,观察采集城市昆虫分布信息,助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活动现场启动了“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作为上海自然博物馆品牌科普活动“我的自然百宝箱”系列活动的子品牌,“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延续了“我的自然百宝箱”系列活动“人人都是发现者”的“公民科学家”模式,旨在发动广大市民以上海自然博物馆“听见万物”微信小程序为载体,采集、记录、上传城市昆虫分布信息,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宝贵的科学研究数据。
(资料图片)
据介绍,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公布,中国共记录昆虫纲约3.8万种;2022年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数据显示上海市共记录有昆虫1519种。
近年来,科学家仍能在上海陆续发现西郊公园毛角蚁甲等昆虫新物种。据昆虫分类科学家预测,上海昆虫物种多样性资源丰富,城市昆虫的“家谱”亟待进一步完善。
“所谓共同绘制昆虫家谱,在分类学上叫做昆虫名录,是把某一个地理区域内的,人能够穷尽地理区域的这个范围找清楚每一种分布在这个地方的昆虫,把它们的名字,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这样一种归类,一条一条一条的列清楚,只有我们知道了这些昆虫在哪里,名字叫什么,才能够去做区域的多样性保护。”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展教中心网络科普部副部长余一鸣介绍道,“今年的上海昆虫家谱活动主要是通过公民科学的形式,发动公众在上海各个区域、各个地区去寻找昆虫,帮助我们去共同绘制上海昆虫家谱这样一个科学性的名录,最终对上海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一些有利的帮助。”
在启动仪式上,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了《上海陆生无脊椎动物识别指南》公益科普手册下载,供初学者入门;同时,上海自然博物馆与大城小虫工作室、上海师范大学环境昆虫学实验室联合发布《上海昆虫1000种》公益科普图鉴,提供给昆虫爱好者作为参考资料。公众可以通过上海自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以及“听见万物”小程序进行下载。
据介绍,活动将招募“自然联络员”志愿者,后续将开展针对上海城市昆虫生物多样性的野外调查,搜集整理上海昆虫物种新纪录实证,按年度更新公布“上海昆虫名录”。今年下半年,公民科学家们的调查成果及研究数据还将以科普展览的形式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内展出。
在活动的对谈沙龙环节,上海市昆虫学会理事长王四宝,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汤亮,独立环境教育学者雍怡,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卜云分别从昆虫分子生物学、昆虫分类学、环境教育学以及昆虫生态学的角度开展交流对谈。专家表示,发动公众参与记录上海昆虫,不仅是昆虫调查的创新方式、有效地提高了采样调查的广度,同时能够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助力上海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此次“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主办,大城小虫工作室、上海师范大学环境昆虫学实验室、上海市昆虫学会、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组委会特别支持。
(海报图片来源:由上海自然博物馆提供)
上观号作者:上海静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