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后宫,苏州河畔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在摄影家郑宪章镜头中,是上世纪90年代的天后宫居民生活定格;在历史学家郑祖安、天后宫修复项目设计团队负责人曹永康、静安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幼炯眼中,是复建过程中全面的保护和修缮;在苏州香山帮三位非遗工匠师傅看来,当初修复天后宫戏台藻井有难点,也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这些镜头、片段都融入《百载重光 文化赋能——上海天后宫·慎余里》这部专题纪录片。今天(13日)上午,该纪录片首映式在天后宫戏台前大草坪内举行。
上海天后宫,始建于1884年,由出使俄国大臣崇厚奏请清廷,并由苏州香山帮工匠营造,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殿堂式古建筑。一度成为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全、规格最高的妈祖庙。随着岁月更迭,逐渐断了香火的天后宫,曾作为办公室、学校校舍、难民收容所及居民楼等使用。1980年,大殿移至松江方塔公园内,门楼前两只石狮子被移到了豫园门口。2006年,为配合城市建设,对原址仅存构件进行落架保护。2019年,天后宫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异地修复了天后宫门楼、戏台和东西看楼,以形成相对完整的四合院落,并将原大殿的位置作为遗址展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天后宫保护复建工程是近年来静安区实施的唯一一个古建筑异地复建项目。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对修缮团队实行全过程监管,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秉持传统工艺的延续和传承,运用原香山帮非遗的营造技艺,复原了清代精美的门楼砖雕与各色斗拱。尤其是戏台藻井,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修缮工艺的完美结合。最终竣工验收得到88.6分的优秀工程高评分,多位专家评价:体现了“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的文物保护原则。去年秋天,经过全面保护和修缮,历经百年风霜的天后宫在苏河湾绿地重新亮相。
为了将上海天后宫打造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高端与时尚汇聚的上海文旅新地标,彰显天后宫历史文化内涵,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委托SMG纪录片专业摄制团队,历时半年,几易其稿,拍摄了《百载重光 文化赋能——上海天后宫·慎余里》专题纪录片。该片围绕天后宫保护复建工程展开,系统梳理并讲述了上海天后宫一百多年来历史文化变迁。主要取景苏州河沿线天后宫慎余里建筑、万象天地、松江方塔天后宫等地,采访了曾经在天后宫居住的老居民、老邻居,上世纪90年代就拍摄天后宫居民生活的摄影家、长期研究天后宫历史的老专家、建设单位华润置地、天后宫和慎余里设计单位等各界人士。
筹拍期间,团队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走访了多处历史建筑、机构等,切实做好前期调研、材料搜集、文稿论证、拍摄制作等多个环节。片中通过“画面、旁白、访谈、字幕、配乐”等多种方式,建筑实景与历史资料巧妙穿插,展现了天后宫在静安区苏河湾发展历程中的百年沧桑。
据介绍,这部纪录片是迄今为止,关于上海天后宫资料最为详实,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纪录片。随着纪录片问世,尘封百年的天后宫将以崭新姿态融入城区发展。未来,上海天后宫将作为文物保护性利用创新实践的典范,打造成为可看、可游、可听、可读的静安苏河湾新地标,讲好“静安苏河湾故事”。
作者:顾一琼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祝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