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齐和他的“津味儿”博物馆(主题)
(资料图)
今晚报记者 岳珊
津沽之地,九河下梢。六百余载荏苒光阴,在历史长河中也只是过隙一瞬。但津沽历史尤其是天津近现代史,无疑是华夏历史中重要的一环,故有近代百年看天津之说。
记忆绽放如烟霞,在时代大潮中,个体生命的踪迹似乎很难找寻,但循着记忆走进天津首家聚焦津沽历史和文化的民办博物馆——津沽记忆博物馆,会发现它的整体布局犹如一幅展开的历史长卷,带你穿越历史,探寻津沽记忆。
复原生活气息
走进位于中新天津生态城芳菲路的津沽记忆博物馆,人们仿佛一下子穿越进了时空隧道。天津建卫筑城时的老城砖、盛锡福的帽子、老美华的鞋、光荣牌酱油、直沽高粱酒、长城牌电子管收音机、北京牌黑白电视机,计划经济时期的证件、粮票、布票,以及不同时期的农具犁耧锄耙、渔船渔网铁锚……五千余件(套)老物件一经展出就引发了强烈共鸣,市民们慕名而来,品味着这些烙有年代印记的珍稀藏品。
“这个粮票我们家原先也有,但已经遗失了。再过几年,恐怕很难再见到这些实物了。我也想带着孩子来想象一下老一辈人生活的环境。”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市民朱先生在这里流连忘返,他发现,在这里不仅能找到隆顺榕的仿单、早年天津商业中心大胡同的地名牌、北洋大学的老校徽、天津工业的代表飞鸽牌自行车等代表性展品,也能在泥模、抓子儿、核桃车、推铁环等各种玩具中寻找自己童年的印记,甚至在复原场景中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后津城的生活气息。
讲起津沽记忆博物馆里的每一块展板、每一个物件,54岁的馆长“老齐”——齐惠敏都如数家珍。他指着馆里的木工工具告诉记者:“这些工具如今在咱老百姓家里见不到了,过去一家子人都是等着孩子长大,结婚的时候打家具,特别有仪式感。还有这个‘抵羊牌’,天津人都不陌生,天津人小时候穿的毛衣好多都是抵羊牌毛线织的。过去有不少经典的天津地方著名品牌,把与它们相关的物件汇集起来,应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我希望它是一座博物馆,又不仅仅只是一座博物馆。”正如齐惠敏所说,和众多传统博物馆有所不同,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触摸那些年代久远的老物件,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踪迹,也可以尝试踢毽子、跳房子、扔沙包。
随着馆内藏品越来越多,齐惠敏将藏品分门别类,分为民生天下先、铁肩担国运、租界风云淡、沽上民风浓、粉墨人生苦、百年树英才、少年不识愁、津沽记忆长八大板块。各行各业的展品汇聚在这里,可谓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参观者穿行于天津卫开埠至今浓郁的市民生活气息中,品味着经百余年历史升华过后磅礴的“津味文化”。
传承津沽文化
在创立津沽记忆博物馆以前,祖籍河北正定的齐惠敏曾是一家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在北京IT圈打拼了20多年后,他来到天津,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金,创立了一座关于津沽文化的博物馆。
“作为一个生于河北、打拼在北京的人,我被天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深深吸引。”起初很多人根本无法理解他的做法,但出于对“九河下梢”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的热爱,他打定主意要把这件事儿做下去。
“聆听珍贵书画背后的经典知识,享受视觉听觉的盛宴,想去的朋友们可以找我预约!”如今,齐惠敏的爱人也经常在朋友圈里宣传津沽记忆博物馆。她感慨:“总听他念叨博物馆的事,我和周围的朋友们也对津沽文化越来越有感情。如今博物馆六岁了,它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关注它成长的朋友越来越多,我们想让更多人感受津沽文化的魅力。”
“《海河巡盐图》与津沽文化”系列讲座现场,齐惠敏(右)与观众互动。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回顾起2017年的那一天,津沽记忆博物馆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式开馆。标志着天津有了首家聚焦津沽历史和文化的民办博物馆。在开馆仪式上,京津冀三地的文史、民俗专家与观众一起追忆“百姓小生活·百年大天津”中经典的历史瞬间。
作为一家非国有博物馆,这里承载着“追寻先辈的生活足迹,守护远去的津沽记忆”的初心愿景,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津沽传统文化。从此,多了一个再现老天津卫生活痕迹,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好去处。
不是名家名作,会有人喜欢吗?能形成影响力吗?
起初面对着种种质疑的声音,齐惠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以物说史,让市民感受“河海要冲”津门故里的历史文化底蕴,品味多元文化的特色。“任何一个时期和社会阶段,不单纯只有艺术品、书画作品值得留存,那些百姓日常使用的东西更是记载了人们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习俗和习惯,蕴含着百姓的审美、文化习俗。”从齐惠敏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令他着迷的并非是名家的艺术珍品,更多是饱含着生活气息、蕴含着时代记忆的老物件。
如今,津沽记忆博物馆的藏品已经超过五千件,每一件藏品都能勾起人们对当时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绪,让逝去的日子又历历在目。它们散发着天津特有的“市民风味”,交会古今、庄谐相济,却又夹杂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辛酸苦辣。这些被大众熟知的老物件或许没有高贵的出身,也没有多么昂贵的价格和升值空间,但它们曾参与我们先辈的生活,其所承载的时代记忆不可磨灭,这正是文明传承经久不衰的魅力。
历史值得被人们铭记。改革开放以来,风俗移易,老辈人的生活足迹渐渐湮灭于远去的记忆之中,但这无疑也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人文的光辉。留住记忆就留住了乡愁,将那些逐渐淡出生活的记忆拉回人们的视野,也让津沽文化博物馆的存在更有价值。“百姓的日用品也有其文化价值,把它们保留下来,让年轻人有所了解,形成文化传承。看看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与过去相比有巨大的变化,进而珍惜今天的生活。”齐惠敏说。
这是齐惠敏打造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他对天津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期待。如今,齐惠敏的梦想已经照进现实,这间小而美的博物馆成了一张独具地方特色的“天津名片”,掀起了一股“又潮又接地气”的民俗风。
讲好津沽故事
“希望来到津沽记忆博物馆的人都能‘有的看,有的玩,带的走’。根据馆藏的民国时期隆顺榕仿单和东亚毛呢‘抵羊牌’商标设计稿开发的‘木板拓印’实践课已经成了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学校师生和家长都喜欢。”为了提高互动性和参与感,齐惠敏结合馆内特色陆续开展了多场主题临展。邀请专业人士在馆中举办公开课和体验课,让前来参观的大人和孩子都能亲身参与其中,体验不同民俗的独特魅力,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齐惠敏告诉记者,六年来津沽记忆博物馆已经举办了百余场临展、座谈会、讲座活动。其中,“我们的节日”系列讲座、“见证——纪念改革开放40年”系列讲座、“纪念天津发现和研究甲骨文120周年”座谈会、“照亮暗夜的一道霹雳——纪念严复先生逝世98周年”讲座、“见证者见证历史,忆往昔沽水流霞——纪念天津解放70周年”座谈会等都吸引了不少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我们还举办了‘运河珠玑耀古今 盐渔文化润津沽——《海河巡盐图》与津沽文化’系列讲座,希望让大家更了解、热爱天津这座美丽的城市,也让天津人民对天津文化更加自信。”齐惠敏兴奋地回忆,活动邀请了陈克、高伟、张诚、曾孜荣等专家学者从民间民俗、钞关与工商业、服装服饰、漕运与盐渔文化、饮食文化等主题,对这幅“国家宝藏”进行了讲解和剖析,并正式提议将所谓《潞河督运图》更名为《海河巡盐图》。
“作为展现清代乾隆年间天津盐漕文化的作品,《潞河督运图》生动再现了当时天津社会生产生活的种种场景,通过这一幅画,能梳理出天津生活的方方面面。”天津博物馆原党委书记、研究馆员陈克在讲座中回顾了《潞河督运图》在天津的研究过程,与天津文化的密切关系,让大家了解天津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一网金呐,嗨呦!二网银呐,嗨呦……”活动现场,一段节奏紧凑有力的渔家号子声响起。渔家号子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用声音的表现形式让大家体会到渔民劳动生活的场景。沉浸式的活动形式吸引了更多人了解天津的盐渔文化。
找寻津门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探索津沽大地的发展脉络,讲述丰富多彩的津沽故事。而这只是津沽记忆博物馆打造“津沽记忆文化讲堂”的一部分。在不懈地探索之中,齐惠敏依托馆藏资源,试图从不同的维度呈现真实、立体的天津文化,塑造可亲、可爱的天津形象。
观旧知新、守正创新,老物件的发展演变蕴含着矢志创新的勇气,处处透露出老百姓求新求变的智慧。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始终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如今,津沽记忆博物馆被认定为天津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优秀实践创新基地,文化爱好者从各地纷至沓来。
正因有越来越多像齐惠敏一样对津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令那些往日时光在天津人记忆深处历久弥新,成为一道唯美的风景,用来记录那些逝去的日子。
“未来,我们不仅要利用好津沽记忆博物馆这个阵地,开展更多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津沽地域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不断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城市文化认同感,还正在筹划带着丰富的藏品走出天津,去京冀乃至全国其他地方举办巡展、讲座,让更多人了解天津!”在“知天命”的年纪,齐惠敏选择再次踏上创业之路。尽管这一次前路漫漫,但他依旧充满信心。“将津沽文化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希望津沽记忆博物馆能焕发人们对脚下这方故土深沉的爱。”
来源:今晚报
关键词: